发布时间:2013-10-11
在决定考研之前最好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考研,为换专业还是为拿个高点的学历?大家都经历过高考这一阶段,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大部分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都带有一定盲从性,基本上由家长或者老师做主。而经历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在准备考研时我们应该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又该怎么去做?有的同学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很感兴趣,认为应该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从而增长自己的才干;有的同学在上大学时根本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很想借助考研这个机会换一个专业,从而可以在自己更感兴趣或者对自己更有前途的方向求得更好的发展;还有许多同学主要考虑的是提升学历以便将来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
一旦下定决心要走考研这条路,首要的问题就是报考志愿,理性而科学地选择学校和专业是考研成功的第一步。在选择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时,考生应该结合自身的意愿、条件以及将来自己的发展方向来考虑好考研志愿。毕竟专业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未来的职业和前途。
报考志愿的决策可以分解为2个基本步骤:形成专业选择意向;综合考虑,确定报考单位。专业和招生单位的不同搭配就形成了报考的4种基本模式:本专业本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跨专业本校报考,跨专业跨校报考。不同报考模式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在报考阶段,首先应该按照社会上的一些评价以及招考人数、录取难度等标准,理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教育部1996年公布的研究生专业近400个,可谓名目繁多。近年来各高校改革热火朝天,院系调整频繁,专业名称和目录也有不小的变化。按照社会上的一些评价以及报考人数、录取难度等标准,可以将这些专业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1,热门专业
主要指那些切合时代热点,社会需求性大,未来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这些专业因为其在社会的需求量很大、求职的机会多、未来的发展也比较光明,为大多数考生所看好。例如工商管理硕士、金融学、世界经济、企业管理、英语语言文学、法律硕士(非法学)、行政管理、会计学等等。但是这类热门专业最大特点就是报考人数爆满、竞争激烈、录取比例较低。报考此类专业的学生最好评估一下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广泛听取意见,量力而行。
2,传统专业
主要是指那些社会总体需求量有限的基础学科类专业。这类专业常见的有文史类、哲学类、冶金类、地质类、数理化基础学科等等。与热门专业相比,这类专业就显得比较冷落。但是由于其多年积累的严谨的治学体系,传统类学科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其他专业所无法替代的。这类专业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名额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且竞争也不太激烈。
3,特殊专业
主要指工商管理(MBA)、法律硕士、和软件工程硕士(MSE)以及公共管理硕士(MPA)等专业学位。同多倾向于“研究”的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面更注重的是实践与应用,培养的时间也较短(一般为2年)。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考试相对独立,因为培养方向主要是在应用方面,因此,特殊专业硕士的专业课水平要求较浅,更多的是考一些主要课程的基础知识。虽然特殊专业硕士招生学校数目相对少,但一般招生量较大,对于一些跨专业考试的考生来说,似乎报考特殊专业硕士更合适一些,至少可以在专业课上不被“科班出身”的考生拉得太远。
另外,从2009年,教育部将大力扩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如果考生希望在硕士毕业后直接到某一行业工作,相对于学术性学位,选择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更有帮助。如在兽医学学科中,中国农业大学招收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等学术性学位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学术性学位研究生主要对兽医相关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而兽医专业学位硕士毕业后将可直接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预防、检疫和兽医项目制定、管理、实施等工作。
4,新兴专业
新兴专业就是那些过去默默无闻或者没有设立,现在由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而迅速“窜红”的专业。例如保险精算、城市与环境科学等。这些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广阔,同时兴起不久,报考人数一般也还不太多,从而竞争程度要小一些。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仅仅是一种粗线条的分类,主要依据的特定时间内社会需求和学校人才供给之间的对比关系,因此往往处于快速的变动之中。有些专业今天是热门,但由于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填补空缺,几年后人才饱和,于是就不再那么热了;有些专业是因为社会经济某一方面突然畸形增长,导致“泡沫需求”,几年过去,泡沫破灭,重归冷静,例如前几年房地产人才需求;还有些专业现在很冷,是因为社会需求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还没有被开发出来,可能将来某个时候就会热起来,比如心理学,一旦国内心理咨询业务广泛开展,无疑将更会十分火爆。
一般来说,多数人考研还是为了一个文凭,为了毕业后找个更好的工作,因此,还是想选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然而问题在于时代发展很快,而且往往出人意料,一些专业也往往跟着时代的需求变化而变的前景难测。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正确的判断一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呢?关键还得根据社会的发展来判断人才供求关系,以及看专业本身的教学情况。把握经济和社会的宏观走势,判断社会各行业微观需求。例如,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因此像计算机这样的人才很长一段时间内肯定都是走俏的。再比如,中国目前第三产业急需发展,又新加入WTO,因此像金融、贸易这类人才短期内不会饱和。
1,了解行业情况,分析需求总量
有些行业人才需求伸缩性很大,向其它行业渗透也很厉害,因此短期内很难饱和。例如法律专业,除了司法部门,其它各行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都在逐渐增大,社会对法律人才的总需求极大。而其它一些专业性比较强、分界明显的专业,就总会有饱和的时候,例如外贸人才。这时,你就需要大致了解这些专业目前缺口多少,每年毕业生量又有多大,会不会几年后就出现人才过剩。
2,要积极参照国外情况
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各个国家在发展的近似阶段对人才的需求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相似性。因此,发达国家的今天可能就是我国的明天,那么看看他们的专业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可能会有借鉴意义。例如,西方心理咨询业务如日中天,而据有关报道,中国目前心理有问题的人一点不比美国少,只不过暂时还没有闲钱和意识。等再过十数年,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因此心理学专业应该是大有前途的。
3,看专业办学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学校的所谓热门专业其实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根本就不具备相应的师资、经费和条件,仅仅为了赶时髦而开设。如有些地方性的师范学院开办什么金融专业等等。这种专业,考进去也学不到什么东西,耽误时间。
1,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选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
兴趣是选择专业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一生都要和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打交道的话,日子会过得很难受;另一方面兴趣也决定了你能不能有恒心毅力坚持考研复习、并保证较高效率。调查表明,强打精神的复习考研,最后大部分是考不上的。
实力也是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大到人生能否成功,小到考研是否顺利,都要看能不能很好的扬长避短。首先是看现有基础。如果你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数学学得又不好,现在却要报考清华计算机专业,那么最好还是不要冒这个险。其次,还要看客观学习能力。如果自己的逻辑思维确实不够发达,那么复习起理工科专业来确实会非常吃力,效果不见得好。如果记忆力不强,报考历史专业恐怕也成问题。前途宽广,本科毕业后工作无忧,今后深造机会也还有,那么建议你选择一个自己最想去的专业拼一把,成则更好,不成也无所谓。要是你指望通过考研来改变一生命运,志在必得,那么建议专业目标定得别太高,这样稳妥一些。
2,考虑未来就业
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就业率相差很大。例如本科毕业生中,政治学、林业工程、材料、仪器仪表等学科毕业生的即时就业率在90%以上,而体育、植物生产、水产、中医学、农业经济管理等就业率低于50%。研究生毕业时的情况要好得多,但总的情况也仍然如此。
这一点很现实,也很无奈。比如家庭原因或个人原因要求你必须尽快取得一份薪水可观的工作,那么即使你对文学情有独钟,也可能不得不考虑现实情况。
3,选择专业时应该避免常见的几种毛病
鼠目寸光:判断专业如何,就业前景好坏,是否有市场,只看眼前。时间过得快,专业胜衰更快。几年工夫,足够从大红大紫落到无人问津。大三起码要大概地看到研究生毕业时专业的发展趋势。
人云亦云:缺乏自我认识,没有判断力。明明读懂一个法律条文都要花上半天,看到别人一窝蜂报法律,自己也要去凑热闹。
急功近利:绝大部分情况下,选择专业其实主要依据的就是“功利”标准。但凡事不能过头,太急功近利反而欲速不达,因为那样会蒙蔽你的眼睛,造成专业选择上的失误。
对专业选择没有正确认识:计划经济时代,一个人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去什么岗位,都是很死板的,而且往往一辈子不动。今天,所学专业和就业去向已不再死板地对接,学语言的去了公司,学哲学的去了企业,都是很常见的现象。而且,职业生涯早也不再从一而终,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据对北京地区高级白领的调查表明,98%的人有过跳槽经历;62%的人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原先的专业无关。许多知名企业的老总并非企业管理专业出身,相反倒有不少哲学、中文的毕业生。因此,选专业不要抱着“一辈子跟定它了”的想法,看开一些。其实,不论哪个专业,关键是要搞出点名堂来。只要有成就,其他一切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回报都只是水到渠成的东西。
确定报考专业之后,就需要确定报考单位。招生单位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高等教育单位和研究机构。
平时一提到研究生招生单位,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就是XX大学、XX学院,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单位,因为开办本科教育而为学生所熟知。这些单位本科、研究生教育是连贯的。常常为人所忽视的另一类报考单位是各类研究院、研究所,如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各研究所、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等。其实,这类招生单位数量很多,例如北京市的招生单位中,研究院、研究所就能占二分之一,每年招生人数相当可观。由于许多人不太了解此类招生单位,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竞争压力也可能会小一些,值得试试。
选择招生单位时,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仔细斟酌:
1,质量高低
在质量高的单位可以真正学到一些东西,时间不会被浪费。判断质量通常可以看这几个方面:在该专业领域内的地位,导师质量,单位近年来学术成就等。
2,名气大小
名气其实往往是质量的一个外在评价指标。而且,名声很大的单位,有利于研究生开展研究,也有利于以后的就业。
3,竞争态势
各招生单位由于质量高低、地理远近的缘故,同一专业的报考人数可能相差很大,竞争态势也就高低不同。结合自己的实力,可以尽量避开竞争焦点,提高自己的录取概率。
最终报考目标的确定,其实是专业选择和学校选择的综合。这当中牵扯到的因素交错繁复,头绪太多,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对于在职人员来说,选择还相对简单一些;对于在校生而言,选择就难了,一般有四种情况,按照难易顺序分别是:
1,本专业本校报考
这是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
2,本专业跨校报考
本专业跨校报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专业不错,但原单位一般,考生想考到一个更好的招生单位去;二是原单位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大,所以考生选择其他竞争相对缓和的报考单位。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差别很大;而且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也就比较难以及时获得。
3,跨专业本校报考
学校牌子不错,但想换个更好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本校报考。由于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有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
4,跨专业跨校报考
对原先的专业和学校都很不满意,决心要开辟全新天地的考生会选择跨专业跨校报考。这种模式备考的工作量和难度最大,不仅面临着大量陌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源、信息渠道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
那么,考生到底如何确定报考专业和招生单位呢?我们认为,贯穿整个决策过程始终的有两个关键要素:考生自身的意愿和条件,完全而充分的信息。这实际上也就是报考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权衡利弊,有助于自己做出正确的抉择。尤其是那些竞争实力一般而又志在必得的考生,更要借助于信息的收集,选择录取可能性最大的专业和招生单位。考生在基本确定报考专业后,应该进一步选出设置了这些专业的学校,并根据其他一些主客观条件,圈定目标单位,进而对这些目标单位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比较,最终选取适合的志愿。一般来说,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单位的竞争态势
第一是看目标单位的录取分数线。有一些好学校的总分和单科录取分数线有可能会高于全国统一最低分数线。第二是看所要报考的专业院系的录取的平均分和最低数。第三是看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两者之比即为考录比,数值越大,说明竞争越激烈。
这些数据应该尽量往前多收集几年,可以看出一个趋势,比如说录取门槛逐步降低还是逐步抬高,是基本稳定还是剧烈波动。逐步抬高的难度比较大,而波动剧烈的风险比较大。
2,目标单位的录取情况
由于研究生招生是由各招生单位自主负责,各专业院系的权力很大,因此必须详细摸清录取情况,例如实际录取名额到底是多少,录取是否公平公正等。有些招生单位和专业院系内部保送名额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招生名额不少,但扣除保送名额后就所剩无几;有些单位和院系一贯奉行优先录取本单位和本院系的考生,外来考生难以享受公平待遇。凡此种种,都是考生朋友一定要事先搞清楚的。
3,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源
考生应该尽力收集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源,例如历年考试专业试题,考试命题所依托的教材,考试复习的参考书目,复习的重点范围,命题教师的命题风格等等。这些信息对于复习和考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以上四种报考模式当中,本校报考的两种模式在收集信息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而跨校报考的两种模式都缺乏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凡跨校报考的,必须将信息的收集和比较作为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和报考单位。
最后,在这四种模式中到底如何选择呢?这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除了必须考虑的兴趣、爱好等,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本科专业和学校的情况。如果你本科就读于名校热专业,那么建议还是准备本专业本校报考吧。如果专业不错,学校一般,可以考虑第二种;反之,则考虑第三种。万一专业、学校都不满意,则不要惧怕背水一战。
二是结合自己的竞争力。比如本校本专业太热,竞争对手太多,就不妨换个学校或专业试试。如果自己确实很有实力,信心十足,那么跨校跨专业也无妨。
究竟上不上辅导班要因人而异,并不是每个人都要选择上辅导班。目前社会上花花绿绿的辅导班其实货真价实得并不多,这就需要你睁大“火眼金睛”,选择适合自己的高质量、高水平、高信誉的辅导班。以下是几条标准和建议。
一、问清辅导班的组织举办者是谁
首先要问清辅导班的组织举办者是谁,只要有人承担责任估计不会因你这事而背一辈子的罪名,即使日后发生经济纠纷至少知道可以追究谁的责任,有好多辅导班神龙见首不见尾,打着高校不让老师在外讲课的晃子,连举办者是谁都不告知,交钱报名后,发生纠纷,你连是谁把你的钱拿走了都不知道,应问谁要钱都不知道。即使找到收你钱的工作人员,他也会一脸无辜的样子告诉你:“我也是受害者啊!”
二、通过往年的考生了解
比如说往年参加过辅导班的,或者已经考上的学生,问一下上哪个辅导班比较好,通过往年的考生可以告诉你。让他们提供一些足够的资料。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最重要的一点是看这个辅导学校或辅导班的信誉。有的学校根本不具备招生资格,甚至有的人根本不具备辅导学生的水平,但是这些学校往往打着“北大”、“清华”教授的旗号来蒙骗考生,这种情况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方位、多渠道的了解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比如向往届参加过辅导班的师兄、师姐们请教,征求他们对辅导班的了解和意见;或者从比较公正的媒体上获取关于这些辅导班的信息。
三、看师资强不强,资料全不全
真正代表辅导班水平的是这个学校师资水平和师资力量。师资力量强的辅导学校,一般都有比较稳定的教师团队,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由一、两个教师包到底的,而是一批教师配合的结果。有很多辅导班是出于蒙骗学生的目的而把自己的教师自诩为“考研巨子”、“实力派”等等,这就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辅导成就等。选择辅导班一定要问清楚这个班的辅导老师是谁,是哪个学校的教师,然后通过一定渠道了解清楚是否属实。比如有的自诩为“北大教授”的辅导专家很有可能北大就没有这个人,这种情况就属于欺骗,不可信。判断师资力量关键在于综合实力。
全面、系统的好教材代表着雄厚的辅导力量和良好的服务意识。资料全不全,都是些什么辅导资料,是老师自己编写的还是用了别人的,这些往往能够体现出辅导班的质量和辅导班老师的水平。
四、仔细看招生材料
仔细研读招生简章,就是要看辅导班三要素:上课时间、上课地点和辅导老师。一些学校往往会通过一些不确切的、笼统的说法来蒙蔽考生,对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有的辅导班不注明详细的上课地点或者上课时间,更为可笑的是,有两家学校竟然在宣传材料中注明同一时间同一辅导老师在这里上课!这类不确定信息使得考研辅导班的信誉大打折扣,对于这些信息要鉴别。
五、看辅导班有没有试听
另外还有一种鉴别方法是看辅导班有没有试听。好的辅导班往往会安排试听机会,如果不满意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退费。一定要注意这些辅导班夸大其词的不实宣传。有的标榜自己为“考研巨子”、有的声称自己“连续五年国家阅卷组组长”,“深谙考生们的弱项”等等,对此不要轻易相信。对于搞“押题”辅导班尤其要保持警惕,要相信“有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获”,不能盲目相信押题战术,如果这样最后往往害了自己。
六、考研辅导班的种类
对应于考研复习的三阶段,辅导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基础辅导班:主要针对复习期较长的基础公共科目,如英语、数学等开办,主要目的在于把基础打牢,及早指导考生在上强化班之前进行自我复习,掌握复习方法,避免第一轮复习走弯路,使后续复习更有效果。这些班开班较早(4、5月份就应开始),班期比较长。
点睛班:主要作用是:通报从各渠道、各方面获得的权威信息;参考重要信息,集中准确预测考题;解答同学比较集中的"疑难"问题。英语有作文预测班,主要内容就是大胆而科学的预测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分门别类的精选作文素材。数学有重点题型班,主要内容就是将最近几年的考题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经典题目以及结合专家的预测而精选的题目进行详尽透彻的讲解。
各个辅导机构开设的课程略有不同,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我国今后几年急需的人才主要是以下9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经贸人才;律师人才;保险业精算师。另外“入世”后,以下6类人才将走俏:
1. 教师,我国将有数千万人要重新就业,在岗人员也需要知识更新,教师地位将有很大提高。
2. 律师,熟悉国际法则的律师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通晓国内外法律的人才也将受青睐。
3. 外语人才,贸易经济将与国际接轨,懂外语又学有专长的管理人才特别受欢迎。
4. 心理医生,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将愈演愈烈,生活节奏加快,心理疾病将增加,所以急需大批心理医生。
5. 旅游人才,境外人员将大量进入我国旅游观光,内地也将有大批人员出境观光考察。因此,熟悉电脑操作、旅游专业毕业的管理人才,以及通晓古今中外的导游人员,将是企业争夺的对象。
6. 信息业人才,谁掌握最新信息,谁就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信息咨询员、电脑网络技术员等信息灵通人士将受垂青。